他学过石匠、木匠、焊工等技术,而且都很娴熟;他研制成功了追肥器、革新了脱粒机,发明了可调式反射聚光太阳能灶……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记下了他的名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新立屯村农民发明家张海志。
村里人公认的能工巧手
52岁的张海志原本出生在阜新县新民镇。自幼他就聪明好学,遇事爱动脑筋。一次,十几个村民用绳子把碾盘捆个结实后,准备用木棍把碾盘抬走,几百斤重的碾盘压得十几个人直不起腰来。“用几根木棍垫在碾盘底下,再用木棍一翘不就走了吗?”十几个大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发出了“一群白痴,不如一个孩子”的感叹声。那年,张海志刚满5岁。
张海志高中尚未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继续念书深造的路子被堵死了。就这样,张海志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毕业不久的张海志入赘到卧凤沟乡新立屯村。遇事爱琢磨、一点就透、一看就懂的张海志曾当过石匠,做过瓦工,通晓木工,精通焊工等技术。1980年,头脑灵活的张海志,瞅准市场需求,便和妻子在家中搞起了小型水泥制品厂,一干就是18年,张海志成了十里八村乡亲们心中的能人。
**次发明创造,缘于他的一份孝心
记者了解到,张海志在发明可调式反射聚光太阳能灶之前,就发明研制成了追肥器,革新了脱粒机等一些农机具。追肥是农民**头痛的一件事。**初,包括现在的玉米、高粱、向日葵等单棵作物的追肥,大多是一个人用锄头或是镐头在前边刨坑,后边再由一个人一边施肥,一边用脚驱土盖肥。特别是后边施肥者每给一棵小苗施一次肥就得弯一次腰,累,不言而喻,速度也比较慢,两个人一天也就能追肥二亩地左右。
1994年的春天,为了抢时间施肥,上了年纪的母亲下到地里跟在张海志的身后给玉米追肥。张海志在前边每刨一会儿坑,就要等等母亲,而每一次他都看见母亲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用手敲打一下后背。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施肥这一难题呢?望着母亲疲惫的神情,张海志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个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下地干活时在想,吃饭时也在琢磨,就连睡觉做梦都是这一套。
一天后,仍是在地里劳动的张海志突然来了灵感,他丢掉手中的活计,急忙跑回家里,丁丁当当,又敲又打又焊,一阵忙活后,用手力控制肥量的追肥器便加工成了。他提着刚刚“出生”的“洋货”来到地里。这家什不但好用省力、快捷,而且一个人就能作业。第二年,村里好多人家都用上了这种追肥器。
因生活所迫他又发明了太阳能灶
在农村,煤气、沼气、电饭煲等一些比较“前卫”的日常用品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大多数的农户,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和偏远的山区,一直还延续着用柴草烧火取暖、做饭的生活习惯。且不说遇到阴雨天或是没有风的天气,不是点火难,就是灶膛冒烟,家庭主妇避免不了地饱受着烟熏火燎之苦。
“一定要弄出个东西来解决这个难题。”经过一段冥思苦想,在2001年的那个春天,他决定用太阳反射光这一自然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说干就干,那段时间里他白天往新华书店跑,去查阅资料;晚上,他坐在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图纸,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项科研上来,那执著的劲头用他妻子的话说———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厚积薄发,集木工、瓦工、焊工等技术于一身的张海志,为自己发明研制太阳能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依据凹透镜聚光和反光的原理先焊制出了一个铁板,又到市场上买来水银镜,把大片的水银镜裁成0.4毫米见方的小片,再往铁板上一块一块地粘。2001年5月,经过几次实验后,用沥青代替胶剂粘贴镜片的方法终于成功了。试用,烧开一壶5磅重的水需13至14分钟,4至5个人吃的饭需要25分钟左右。
在发明中欢乐地生活着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使张海志停下追逐胜利的脚步。几年来,张海志始终没有放弃对太阳能灶的改进工作。他查资料,访名师,把别人打麻将、会亲友的时间都用在了太阳能灶的研制上,也几乎掏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支架、模板到反光材料的几次更新后,集无污染、省时、省力、省钱、操作简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于一身的可调式反射聚光太阳能灶于今年3月份得到了国家专利局的受理。如今的可调式太阳能灶中心温度高达1000℃,烧一壶5磅重的水也只需7至8分钟的时间,做饭、炒菜也都比电饭锅、电炒锅快。
在追求中生活,在发明中欢乐,张海志用他的智慧和辛劳,书写下了一个不平凡农民的人生新篇。
申请(专利)号:200620089473.4
//search.sipo.gov.cn/sipo/zljs/hyjs-yx-new.jsp?recid=CN200620089473.4&leixin=syxx
吕媛媛 于长江 本报记者 吴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