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治理内涝,除了要加快下水道的建设外,更应当提高城市消化雨水的能力,建设‘海绵城市’。而后者显然比前者更有价值。”林炳章有关“海绵城市”的提法无疑给内涝的治理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
按照林炳章的解释,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来。这样的城市,不但能够**大程度地留住雨水,更重要的是,这些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水危机。
如今,“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理念正在逐渐被我国城市所认识,越来越多的描述让人们对“海绵城市”从陌生走向熟悉。
今年2月,住建部城建司在《2014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概念,并表示将编制《全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
自5月8日以来,广东全省范围多个地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强降雨,珠三角多个城市都出现了洪涝灾害。广东省水利厅厅长林旭钿做客广东电台《民声热线》节目时也明确提出,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让城市的停车场、绿地等能够渗水,建设会吸水的“海绵城市”。“如果一个城市能够保持至少10%的水面,对排涝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林旭钿说。
而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看来,建设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不应该是排水,而是把水留在城市,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应该践行的理念。雨水不是灾害而是福音,应该把城市绿地当做城市海绵来设计,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比如,我们可以建造一个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可以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了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同时减小了城市排水管的压力。而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1/4。”俞孔坚通过具体的实例道出了“海绵体”的工作原理。
俞孔坚建议,城市有关部门可以对现有绿地、河湖及道路系统、小区绿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整合,制订“绿色海绵”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建设的系统方案,包括建设雨洪公园、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
Tel:
Tel:
Tel:
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