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文化作品简称红木制品,其艺术和价值是以红木木材作为载体来体现的,有网友咨询到,为什么非得是红木而不是其它木材?在众多红木材料种类中,明代为何崇尚黄花梨,而在清代则转而追求紫檀?这些问题实际上牵涉红木文化艺术与其载体,红木的关系问题。据本人数十年的思考与研究,谨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红木文化是一门精英文化艺术
中国历史上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繁多,但概括起来大体不外两种:一种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服务的,我将其称之为民间文化艺术;另一种为少数上流社会人士服务的,我称之为精英文化艺术。前者从业者多,受众广,艺术上、技术上要求一般,喜欢就好,并不苛求极致,如东阳木雕、惠山泥人等。而后者则有明显不同,从业者稀,受众少,此类物品艺术上追求**、独特,设计上融入文化内涵,技术上挑战高难度,选材上钟情于稀有、名贵之材,如红木、玉器、紫砂等都是后者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门类。
二、从花梨、紫檀看明清时代的审美取向
在我国明代末期,因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苏州一带文风大盛,诗人画家辈出,世界闻名的“明式家具”艺术创作即在这一时期达到颠峰状态。“明式家具”一词的特定涵义实际上是以由明代文人设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人体工学造型、流畅**的线条、精致简练的雕刻、科学精准的榫卯为鲜明特征的,以黄花梨为**佳载体的经典红木文化艺术家具。
中国古代历来就把家具当作宇宙天地的缩影。圈椅这一中国人独创的造型,因其舒适美观成为经典造型,流传至今仍觉时尚。殊不知圈椅上圆下方的创意恰恰来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宇宙天圆地方的认识。黄花梨花纹线条奔放流畅,与诗人、墨客豪放不羁的性情又十分吻合,鲜明特征的华美纹理又构成了每件黄花梨作品个性化特征,让人见物见人、见物见性情、见物见精神,因而长久赏玩,趣味无尽。
黄花梨诸多优良特征极大地满足了明代文人的审美需求。弄懂了这一点,明代公推此材为红木文化艺术的首席载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同样的道理,红木文化艺术发展至清代成为皇家独宠之物则是同一道理的另一种反映:因皇帝喜爱,与皇家身份更匹配的色泽深紫、密度更大(1.26g/cm3),加工更难、包浆更亮的紫檀木则更能体现皇家富丽堂皇的气派。此木成为红木文化艺术在清代的**载体也具有时代特征和必然性。
三、东非黑黄檀、黑黄檀、卢氏黑黄檀是当代红木文化艺术的**载体
中国悠悠五千年文化历史是红木文化之根。近五百年这棵大树枝叶繁茂,其间也有兴与衰的悲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红木市场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渐繁荣。当然,在开始阶段,突如其来的市场需求与红木载体与制作技工的严重不足,理论研究的滞后都给红木行业和市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所幸的是2000年国家红木木材及制作工艺标准的相继出台,保障了红木文化的健康发展。
无论从木材特性的数据上或是制成品外观和触感上来分析,其质量足以取代已列入各国禁采的珍稀保护树种檀香紫檀和黄花梨。况且现今真正产于印度的檀香紫檀和产于我国海南的黄花梨木,材积都很小,除可制作一些小件工艺品外,以无力胜任较大件红木制品的制作了。我以前就曾说过,综观中国红木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个木材不断替代的历史。文化要延续是必然,载体的更替则更是必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各个时期负责挑选**佳载体以担负这种文化延续的责任。
Tel:
Tel:
Tel:
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