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 | 铝合金 | 产品类别 | 变形缝 |
---|
(4)抗震缝的构造要求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与抗震缝设置的原因有关,分以下几种情形,结构专业须配合建筑抗震缝两侧的节点大样,处理好墙面、楼面和屋面的节点连接构造,尤其是基础部分须加强构造连接。
① 对于因为需要设置伸缩缝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布置:形式同伸缩缝,详2.1.1所述,如图2.1.1a、2.1.1b所示。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详图2.1.1c所示。
地面以下:连在一起。
② 对于因为需要设置沉降缝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布置:形式同沉降缝,详2.1.2所述,如图2.1.1c、2.1.2a、2.1.2b所示。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
地面以下: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双基础。
③ 对于因为非规则建筑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平面布置:须结合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面布置等具体情况确定,常在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变化处设置抗震缝、或在立面高差处设置抗震缝。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
地面以下:连在一起。
④ 对于因为非规则结构引起的抗震缝
抗震缝的平面布置:须结合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平面形状等具体情况确定,常在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变化处设置抗震缝、或在平面形状变化处设置抗震缝。
抗震缝的构造要求:地面以上:完全分开,设置双梁、双柱。
4
地面以下:连在一起。
(5)抗震缝的宽度
抗震缝的宽度,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高层规程》4.3.10规定采用:
① **小宽度要求:70mm;
② 高度不超过15m时,缝宽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地区相应每增高5m、4m、3m和2m,缝宽宜增加20mm;
③ 抗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抗震缝宽度应按照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④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的沉降差时,宜增大抗震缝宽度。
2.1.4 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作为一种施工方法,从表面上看,对设计和使用无影响。
(1)设置后浇带的原因----温度+沉降
① 房屋较长,需要设置伸缩缝但没有设置伸缩缝时;
② 房屋各部分预计沉降量相差较大,需要设置沉降缝但没有设置沉降缝时; ③ 一次浇筑的混凝土量太大,未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时。
(2)设置后浇带的位置
平面位置:间隔距离30~40m,在结构或构件受力较小处、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一般在框架梁和楼板的1/3跨中处,可以是直线形式,也可以是折线形式、曲线形式,详图2.1.3所示。
垂直位置:地面以上、地面以下均布置,尽可能对齐设置。
图2.1.3 后浇带位置示意图 图2.1.4 板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3)后浇带的构造要求楼地面伸缩缝建筑变形缝图集
① 宽度要求:800~1000mm,详图2.1.4、图2.1.5所示。
② 配筋要求:适当增加后浇带宽度方向连接钢筋的配筋量,加强后浇带两侧之间的连 接,板后浇带构造详图2.1.4、梁后浇带构造详图2.1.5所示。
5
图2.1.5 梁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③ 钢筋连接要求:一般情况下两侧钢筋全部截断,采用搭接连接;特殊情况下当梁的跨度较大时,梁内纵向钢筋可以直通而不截断,以免搭接长度过长产生施工困难,也防止钢筋在悬臂状态下产生不利的内力和变形。
注意:为方便施工,梁、板钢筋常常直通而不截断。
④ 实际工程中,当地下室埋置较深时,由于地下水位水头压力增大,对后浇带处抗裂、抗渗要求提高,节点构造更为复杂、形式也更趋多样花,图2.1.6a为某工程地下室侧壁后浇带构造示意图、图2.1.6b为某工程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构造示意。
图2.1.6a 地下室侧壁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图2.1.6b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expansion joint (42)
expansion joint (79)
IMG_6767
IMG_6755
Tel:
Tel:
Tel:
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