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居民除一部分是澳门贫民阶层外,有一半以上是1979年的新移民,他们仰靠亲朋好友,或靠饱腹后不多的几个血汗钱,佃居租金不太高的小木屋。他们有外出打工的,也有靠拣破烂为生的,如拣纸皮箱、旧报纸、汽水魄、玻瑞瓶、旧衣旧鞋等等卖钱糊口。很多人家里也像个小垃圾堆。
澳门的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个13岁的木屋孩子当“家长”的悲剧,这个男孩叫梁广培,家里靠父亲摆摊卖货勉强度日,积劳成疾的父亲不幸病逝,撇下了患痴呆症的母亲和姐姐,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弟弟。为生活所迫,小广培和弟弟只得退学。他去一家饭店打杂嫌钱养家,弟弟在家里料理家务。全家在物价昂贵的澳门生计奢困入不敷出。幸亏报界的呼吁,社会上热心人士慷概解囊,捐助了三万五千多元钱,才把梁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中国有句老话,叫“居者有其屋”。日图三餐,夜图一眠,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对能“夜眠七尺”的“窝”要求并不太高。既不企求海滨别墅,亦不梦寐琼楼玉宇,只希望有一处能遮风避雨,内外有别,老少分而居之的房舍就满足了。可是木屋太差强人意了。以此作“房屋”,连这象形字的墓本字义都解释得不准确了。尽管木屋区条件如此低劣,木屋区的问题也由来已久,澳门政府当局也曾多次计划彻底解决这一间题,澳门木屋管理委员会也早在1975年就易名为房屋委员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在澳门版图上划掉木屋区的设想,始终未能如愿以尝,据统计,澳门还有木屋达3027间,涉及户数和家庭有3254户和3649个,总人数约13453人,不过较1991年减少了30%。
澳门缓解“住房难”,推出一批廉价公屋。许多无房的一般民众纷纷登记购楼,但难以付清分期的款项。政府不得不对购买廉价公屋的住家提供每月五百元的津贴,以至于香港记者惊呼:澳门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如此之低!
在大量这样层次的家庭里,应付生活的本身就得耗费全部的能盘,外出旅游当然是个遥远的奋斗目标,好在澳门庙宇是免费的,博物馆是免费的,公园和花园都是免费的……
Tel:
Tel:
Tel:
Tel: